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產生固體廢物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增固體廢物100多億噸,歷史堆存總量高達600-700億噸。各類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大、處理設施選址難度大,資源利用程度低、協同處理比例低,“垃圾圍城”矛盾多、非法轉移傾倒事件多。這些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影響城市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兩大兩低兩多”等突出問題都亟需通過深化改革來統籌解決。 二、“無廢城市”內涵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 三、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重要意義 一是解決城市固體廢物污染問題,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治理改善的獲得感。二是“無廢城市”建設有利于深化固體廢物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長效體制機制。三是“無廢城市”建設有利于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無廢城市”目標 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試點城市在固體廢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進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事件零發生,培育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干企業。通過在試點城市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總結試點經驗做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為推動建設“無廢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五、雄安新區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意義 1.建設“無廢雄安”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我們深刻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通過“無廢雄安”的建設,推動實現產業合理布局、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和生態環境優美的共贏模式。“無廢雄安”的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原則,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雄安的重要實踐。 2.建設“無廢雄安”是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綠色示范高地的有效探索。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國家戰略,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因此,雄安新區建設必須把綠色發展示范作為重要內容,統籌考慮包括“無廢雄安”在內的水、大氣、固體廢物、土壤環境治理,創新環境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樹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綠色示范高地。 3.建設“無廢雄安”是保障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的重要基礎。 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要求以世界眼光,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新區的規劃建設要體現出前瞻性和引領性。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努力創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因此,新區在建設伊始就要按照“無廢城市”的發展要求,全面構建起“無廢雄安”的機制體制和城市發展模式,使之成為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的重要基石。 4.建設“無廢雄安”是實現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引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不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雄安新區要建設成為綠色低碳、開放創新、信息智能、宜居宜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必須要把“無廢雄安”建設納入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架構,才能從根本上推動雄安新區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為解決“大城市病”問題提供中國方案,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雄安新區將站在“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高度,扎實推進“無廢城市”試點建設,深入推動城市層面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構建制度體系、監管體系、技術體系和市場體系日漸完善的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模式,形成良好的廢物循環利用體系,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